鼠標這種產品,幾乎每個人都在用,有的人念舊,一支經(jīng)典款用到廢,有的人求貴,不買個大幾百的都覺得配不上咱這高配電腦。而對游戲玩家而言,一支合適的鼠標會大大增強游戲的體驗,提高操作精度,新款鼠標在科技的加持下無疑會有更佳的表現(xiàn)以及更高的性價比,在此基礎上,如果它還能兼顧學習辦公那就再好不過了。
本文要評測的是這款雷柏家的最新產品雷柏V300W雙模無線RGB游戲鼠標,再加與之配套的雷柏V10C鼠標墊。
現(xiàn)如今雷柏外設的深藍色產品包裝已然成為辨識度極高的存在,無論是旗艦款還是基礎款,其標配的配件質量都很高,包括這根1.8m長的傘繩材質的軟質電源線,降低其它無線設備干擾的USB轉換器,為汗手玩家準備的按鍵防滑貼,都很實用。
鼠標的外觀對很多人來說都不陌生,它在經(jīng)典款的基礎上做了一些變形,近似一輛跑車。
握在手里立即感受到它的重量很輕,只有88g,體積中等偏小,極其適合中小手玩家以趴窩,捏握,抓握三種握姿長時間游玩。尤其是喜歡玩MOBA類微操游戲的朋友,鼠標夠輕是非常受用的優(yōu)點。
鼠標采用的是左右對稱設計,左撇子也能用。
兩側都有防滑V型紋理側裙,不容易沾灰,相比于橡膠防滑墊,它在出汗之后清理起來會比較方便。
底部是無線接收器的收納倉,帶磁吸效果。
算上兩個側鍵和中鍵,鼠標共有7個按鍵,鼠標采用歐姆龍2000萬次壽命微動,按壓清脆,觸發(fā)迅速,回彈清脆,按壓聲音和力度是稍微偏大的那一種,個人覺得相較于那種特別脆的微動,它玩fps游戲的時候瞄準開鏡開槍更有一擊到位的感覺。
鼠標采用了電競50萬次刻度手感滾輪,試玩之后感覺滾輪刻度感不夠強,出汗之后防滑效果會減弱,考慮到這是一款售價不到兩百的入門級電競鼠標,這點并不意外。
兩個側鍵的手感略有區(qū)別,前進鍵比較脆,后退鍵比較軟,而本人比較常用,也比較習慣于使用比較軟的后退鍵,這算是歪打正著了吧。不知各位使用習慣是否跟我一樣。
兩個dpi鍵手感干脆,出乎意料的好,相較于雷柏V30W,這兩個鍵不再有刺手感,鍵程也改短了,我建議玩家在驅動內把這兩個按鍵改成其它功能,這樣鼠標的應用場景將大大增強。
鼠標采用原相3335引擎,靈敏度調節(jié)范圍涵蓋50-16000 DPI,有10米+傳輸,400 IPS追蹤,40G加速度,回報率最高到1000Hz,在V+無線游戲技術加持下可達1毫秒響應,在延遲這一塊,拋開心理因素,跟有線鼠標沒有任何區(qū)別,指哪打哪,基本上沒有不丟幀。
從mousetest軟件測試結果來看,鼠標的點坐標軌跡均勻、連續(xù),沒有明顯的丟幀,移動較為平滑。
從井字圖來看,線基本平直,存在部分鋸齒,有少許的直線修正,對一般的競技類游戲沒有太大影響。
接下來說說雷柏鼠標驅動,如果你購買了任意一款雷柏鼠標,驅動絕對算是增值的附加項。鼠標支持板載存儲與云存儲,你可以在驅動內自定義幾套配置方案,通過DPI+前進鍵在默認模式和自定義模式之間來回切換,即便是更換電腦,也能保留鍵位設置。
把滾輪前滾和后滾都算上,鼠標最多支持9個可編程按鍵,每一個按鍵都支持自定義功能設置與宏編輯,重度游戲玩家與深度辦公人士可以盡情發(fā)揮創(chuàng)意,將鼠標壓榨到只剩最后一滴。
燈效這塊,鼠標分為滾輪區(qū)、Logo區(qū)、尾部三個區(qū)域,共五種燈效,可通過驅動自定義調節(jié)顏色變換。像我這種不感冒燈效的玩家,都覺得目前這個燈光方案是比較能接受的,審美在線,出挑而不張揚。
鼠標內置800mAh鋰電池,在燈效全開,亮度調最大的模式下,鼠標大概能持續(xù)使用20個小時,而在節(jié)能模式下鼠標續(xù)航最高可以達到160個小時。特別的,鼠標內置Nordic低功耗芯片,結合驅動內的低功耗模式,鼠標可自動切分日常、游戲、空閑時刻,充分省電。以我本人的使用經(jīng)驗,雷柏新款的無線鼠標無一例外續(xù)航都很給力,不開RGB燈,適度游戲的話,半個月充一次都綽綽有余。通過USB-C口為其充電,大概3個小時就能充滿。
最后簡單聊聊這塊V10C鼠標墊,看上去平平無奇,順滑、包邊嚴實這些基本的東西就不提了。
它最大的優(yōu)點就是用料非常足,比較大,非常的厚,手腕在上面感覺軟軟的,用力往下壓也不硌手,對長時間使用鼠標的人群非常友好,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腕托同等的效果。對此缺乏經(jīng)驗的朋友不妨看看你的手腕處是否有結繭,也許你該換一塊厚點的鼠標墊了。
總的來講,在科技不斷更新迭代的今天,雷柏V300W作為一款售價不到兩百元的游戲鼠標能有這樣的手感以及表現(xiàn)難能可貴,其雙模的設計也保證了你不僅僅在游戲場景中使用,用來辦公也是非常好的選擇。對于那些想選一款除經(jīng)典款以外的入門級高配鼠標的用戶來說,這款雷柏V300W雙模無線RGB游戲鼠標或許有一定的參考價值。
評論列表(已有條評論)
最新評論
本文作者
王楞青的更多文章